李华兴. 氮钾平衡与条纹型水稻赤枯病发生关系的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2, (1).
    引用本文: 李华兴. 氮钾平衡与条纹型水稻赤枯病发生关系的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2, (1).

    氮钾平衡与条纹型水稻赤枯病发生关系的研究

    • 摘要: 条纹型水稻赤枯病在广东梅县已发生多年,一直被误认为是土壤反酸和缺少氮肥所致,因而采取施用石灰和大量化学氮肥,结果反使病情加重,产量下降,有时甚至失收。为查明该病发生之原因及对其发病的特征进一步观察,作者对发病土壤和稻株进行了化学分析,并取土进行了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发病土壤和植株严重缺钾。(2)凡发病的植株,其叶片(顶叶往下第3片叶)的K_2O/N值在0.42以下,可溶性氮与蛋白氮之比率在0.8%以上,而正常植株的叶片K_2O/N值则在0.5以上,可溶性氮与蛋白氮之比率在7.1%以下。施钾能提高叶片的K_2O/N值及蛋白氮含量,降低可溶性氮含量,对于防治该病及水稻的增产均具有显著的效果。(3)稻株的K_2O/N值受土壤速效钾、氮比值的支配,两者呈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而水稻产量则与分蘖盛期植株的K_2O/N值关系密切,植株K_2O/N值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最高产量。(4)本研究发现的赤枯病,与目前文献报道的几种类型水稻赤枯病在一些症状上有较大的差异。而主要区别在于这种病害的发生,首先是叶尖的中脉与侧脉先后变成黑褐色,然后在变色的叶脉两侧出现褐棕色的针尖状小斑点。最后叶脉间的叶肉组织变成淡黄(或灰白)色,而叶脉保持褐色,结果使发病叶片呈褐黄(或白)相间的条纹状。为区别于其它类型赤枯病,拟称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