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s of broadcasting density and seedling strengthen agent 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seedling
-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播种密度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方法以香稻农香18为材料, 采用常规旱育秧的方式, 设计了30、60、90、120 g·盘-1的播种密度及是否施用壮秧剂处理.
结果和结论在播种密度介于30 ~ 120 g·盘-1时, 增加播种密度显著降低了秧苗的叶面积、单位苗高干质量、茎基宽、叶片干质量、茎鞘干质量、地上部总干质量及根系干质量.不论是否施用壮秧剂, D1处理秧苗的叶面积、单位苗高干质量、秧苗茎基宽、总根长、根系表面积以及根系总体积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不施壮秧剂相比, 施用壮秧剂显著增加了秧苗SPAD值、秧苗叶面积、单位苗高干质量、茎基宽、叶片干质量、茎鞘干质量、地上部总干质量、根系干质量以及叶片比叶质量, 每百株秧苗的根系表面积、平均直径、根系总体积以及秧苗POD和SOD活性也显著增加, 显著降低了秧苗株高和MDA含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在进行秧苗素质的评价时, 应将茎鞘较粗壮(茎鞘干质量较大、茎基部较宽以及单位苗高干质量较大)、根冠比和叶片干质量较大等作为选择指标, 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其秧苗素质.
Abstract:ObjectiveEffects of broadcasting density and seedling strengthen agent 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seedling were studied.
MethodBy conventional dry nursery using an aromatic rice cultivar Nongxiang18 as material, four broadcasting densities, which were 30, 60, 90, 120 g·plate-1, respectively, were designed, and whether seedling strengthen agent was applied or not.
Result and conclu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eaf area and rice seedling dry mass(leaf dry mass, stem dry mass, root dry mass and dry mass per heigh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broadcasting density when broadcasting density was in the range of 30-120 g·plate-1.The values of leaf area and rice seedling dry mass (leaf dry mass, stem dry mass, root dry mass and dry mass per height) were higher in the broadcasting density of 30 g·plate-1 than those of other treatments whether seedling strengthen agent was applied or not.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no seedling strengthen agent, the seedling strengthen agent could increase SPAD value, leaf area, rice seedling dry mass (leaf dry mass, stem dry mass, root dry mass and dry mass per height) and specific leaf mass.And superficial area, average diameter and volume of roots remarkably increased.Furthermore, the activiti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peroxidase (POD) of rice seedl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o.However, the plant height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concentration of rice seedling remarkably decrease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stronger stem (heavier stem dry mass, bigger width of stem and dry mass per height) and bigger value of root to shoot and heavier leaf dry mass may be considered as better rice seedling qualities rapidly and accurately at the growth stage of rice seedling.
-
中国养羊史悠久,无论从其品种数量还是出栏量、存栏量来看,都是养羊大国[1]。羊作为反刍动物,是最早被人类驯养的家畜之一[2]。羊肉富含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并且脂肪、胆固醇含量低,营养价值极高[3]。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养羊业的生产水平提高了很多,生产方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4]。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羊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据统计,从2000年开始,中国羊肉的消费量和价格就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造成羊肉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羊肉供需不平衡[5]。此外,羊可以充分利用牧草、秸秆等粗饲料,使人类无法食用的农副产品变废为宝,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6],在如今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减少环境压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政策下,养羊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养羊业虽然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呈现“北达南缓”的现象[7-8]。虽然南方地区养羊业发展缓慢,但其优势在于气候温暖,雨水充足,牧草产量高,且有丰富的农作物副产品和秸秆资源,这些可以成为养羊业良好的饲料来源[9-10]。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南方肉羊品种单一、良种化程度低及饲养方式原始等[11]。其中,南方地区当地品种无法满足现在养殖业高效生产的需要,因此需要从外省或北方地区引进优良的肉用品种。安徽、南京等地区引进湖羊后,湖羊在生产、繁殖和疫病等方面表现优异,促进了当地养羊业发展[12-13]。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等原因,会造成羊的适应性问题,其生产性能也会发生变化,而目前很少有关于引进羊在华南地区饲养条件下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报道。湖羊和川中黑山羊是目前国内适合集约化舍饲的优良肉用品种,引进这2个品种有利于南方养羊业的发展。因此本研究以从外省引进的湖羊及川中黑山羊为研究材料,通过对环境温湿度及羊群生产性能连续1年的测定,分析湖羊及川中黑山羊在华南地区饲养的生产性能变化,以及温度和湿度对这2种羊生长及繁殖性能的影响,为今后在南方集约化饲养优良肉羊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11°57′37″~112°31′32″,北纬22°22′46″~22°50′3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5 ℃,6—8月平均气温超过30 ℃,年均降雨量1 663.7 mm。
1.2 试验材料
本研究所使用的湖羊和川中黑山羊分别引自上海和四川的省级种羊场,湖羊母羊899只,川中黑山羊母羊1 050只,2014年8—10月引种。全年实行高床舍饲养,饲料主要包括青贮、干草及精料,通过TMR机混合后饲喂,每日饲喂2次,夏季采用风扇、喷雾和湿帘等降温措施,冬季采取保暖措施,配种方式为人工辅助本交。
1.3 试验方法
1.3.1 生产性能测定
试验时间为2015年1—12月。1年内连续记录引进湖羊及川中黑山羊的母羊配种数、母羊受胎数、母羊流产数、母羊产羔数、死胎数、羔羊死亡数、羔羊初生体质量、30日龄体质量等生产数据,并统计每月母羊繁殖性能及羔羊生长指标。配种受胎率:当月受胎的母羊占当月配种母羊的比率;流产率:当月流产母羊数占妊娠母羊的比率;产羔率:当月产羔总数(含死胎)占分娩母羊的比例;死胎率:当月死胎数占当月总产羔数的比率;羔羊死亡率:当月死亡的羔羊占当月羔羊存栏的比例;公(母)羔初生体质量:当月出生的公(母)羔的平均初生体质量;公(母)羔30日龄日增质量:当月出生的公(母)羔30日龄内的平均日增质量。
1.3.2 环境温湿度测定
温度和湿度由干湿球温湿度计进行测定,悬挂羊舍中部距地面1.5 m处,每日进行3次数据采集,并计算温湿指数(THI)。THI是温度和湿度相结合用于估计炎热程度的一个综合指标,计算公式为THI=0.72(Td+Tw)+40.6,其中Td、Tw分别为干球指数和湿球指数[14]。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合统计,SPSS 20.0软件进行单样本t检验和偏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羊及川中黑山羊在华南地区饲养条件下部分生产性能变化
由表 1可见,在引种后的1年内,湖羊所处环境的年均THI为72.73(最低为1月60.21,最高为6月81.73),羔羊死亡率平均为4.77%(最低为11月1.08%,最高为3月10.61%),公羔平均初生体质量为2.93 kg,母羔平均初生体质量为2.74 kg,公羔30日龄平均日增质量0.173 kg,母羔30日龄平均日增质量0.160 kg。据时乾[15]研究显示,湖羊羔羊原产地公羔初生体质量3.1 kg,母羔初生体质量2.9 kg。本研究测定结果与原产地数据相比,湖羊公羔初生体质量较原产地有明显的下降(P < 0.01),湖羊母羔初生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 > 0.05),但初生体质量及日增质量在1年内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表 1 湖羊在华南地区的全年生产性能1)Table 1. Annual reproduction performances of Hu sheep in Southern China由表 2可见,川中黑山羊在引种后的1年内所处环境的年均THI为72.68(最低为1月60.21,最高为6月80.45),羔羊死亡率平均为10.90%(最低为11月1.65%,最高为1月32.95%),公羔平均初生体质量为2.60 kg,母羔平均初生体质量为2.34 kg,公羔30日龄平均日增质量0.124 kg,母羔30日龄平均日增质量0.111 kg。据报道,川中黑山羊原产地公羔初生体质量2.75 kg,母羔初生体质量2.45 kg[16]。本研究测定结果显示,川中黑山羊在引入华南地区的1年内,其公羔初生体质量较原产地也有较明显的下降(P < 0.05),母羔初生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 > 0.05),但与湖羊相似,羔羊的生长性能在1年内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表 2 川中黑山羊在华南地区的全年生产性能1)Table 2. Annual reproduction performances of Chuanzhong black goats in Southern China2.2 湖羊和川中黑山羊种母羊在华南地区饲养条件下的繁殖性能变化
由表 1可见,湖羊种母羊平均死胎率为5.13%(最高为12月31.75%),平均产羔率为1.76(最低为4月1.33,最高为12月2.22),平均配种受胎率为83.78%,平均流产率0.63%。时乾[15]研究显示,湖羊原产地产羔率为2.29,与本研究所测定的在华南地区所饲养湖羊的产羔率差异极显著(P < 0.01)。
由表 2可见,川中黑山羊种母羊的平均死胎率为4.46%(最高为4月17.65%),平均产羔率1.86(最低为1月1.62,最高为12月1.99),平均配种受胎率为81.62%,平均流产率0.91%。据报道,川中黑山羊原产地产羔率为2.41[16],与本研究中测定的川中黑山羊的产羔率差异极显著(P < 0.01)。
虽然湖羊和川中黑山羊在华南地区的产羔率与原产地相比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数据显示,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产羔率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2.3 湖羊和川中黑山羊生长和繁殖性能与环境温湿度的相关性分析
将湖羊及川中黑山羊的生长和繁殖性能与THI、温度及相对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表 3)。表 3结果显示:湖羊的羔羊死亡率与环境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 < 0.05),湖羊母羔30日龄日增质量与THI呈显著正相关(P < 0.05);川中黑山羊的羔羊死亡率则与THI和环境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 < 0.05),川中黑山羊的羔羊生长速度与环境温湿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湖羊的产羔率与温度和相对湿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5),而川中黑山羊的母羊繁殖率与环境温湿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表 3 湖羊、川中黑山羊生产性能与气候条件的相关系数1)Table 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reproduction performances of Hu sheep and Chuanzhong black goats and climatic conditions3. 讨论与结论
3.1 湖羊和川中黑山羊在华南地区饲养的适应性问题
南方养羊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与羊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羊属于耐寒不耐热的动物,其被毛比较丰富,可以起到良好的御寒作用,而皮肤汗腺并不发达,皮肤蒸发散热量小,主要通过呼吸来缓解体温的升高,因此耐热能力较差。华南地区年均气温较高,夏季高温高湿及冬季阴冷气候易引发外来引进羊种的适应问题。本研究通过从外省引进的湖羊及川中黑山羊在华南地区饲养过程中出现的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变化,发现这2个品种在刚引种的1年内的部分生长及繁殖性能较原产地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P < 0.01),但在这一年的饲养过程中,2种羊的羔羊初生体质量、日增质量及母羊产羔数都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上升,有恢复到原产地水平的趋势。说明湖羊和川中黑山羊在引种到华南地区的初期的确存在较为明显的适应性问题,但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羊只可以逐步适应华南地区的气候环境。
3.2 湖羊和川中黑山羊在华南地区适应性问题的主要表现
通过生产性能与温湿度的关联分析,发现湖羊和川中黑山羊对温度和湿度适应性的表现并不相同。湖羊和川中黑山羊在华南地区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羔羊死亡率和繁殖性能的变化上。在羔羊死亡率方面,虽然2种羊都与环境温度变化呈负相关(P < 0.05),但受到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湖羊的羔羊死亡率在最高月(3月10.61%)比最低月(11月1.08%)高了9.53%,而川中黑山羊的羔羊死亡率在最高月(1月32.95%)比最低月(11月1.65%)则高了31.30%,因此川中黑山羊对华南地区冬季的阴冷天气更为敏感。在母羊繁殖性能方面,湖羊更容易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与环境温、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5),但川中黑山羊的产羔率与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不大。
另一方面,发现湖羊在12月份分娩的死胎率最高,达到31.75%。羊的妊娠一般为5个月,而12月份分娩的羊实际上妊娠阶段为7—11月,这个时期恰好是南方最热的时候,因此很有可能是高温高湿天气对湖羊妊娠期间的生理状况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进而导致12月份分娩时的死胎率明显上升。恰恰相反的是,川中黑山羊的死胎率高峰出现在4月,达17.65%,而其妊娠期实际上为11月—翌年3月,这刚好是华南地区最为阴冷的一个阶段,湿冷天气可能对川中黑山羊的妊娠状况有一定的影响。这些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说明了绵羊更容易受到高温高湿的影响,而山羊对湿冷更为敏感。
3.3 集约化养殖条件下改善引进羊种适应性问题的方法
山羊的等热区为20~28 ℃,绵羊为21~25 ℃。当环境温度不在等热区时,羊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来调节自身的体温,严重时会造成应激反应[17-18]。虽然热、冷应激反应会对家畜的生产性能造成严重的影响[19-20],但在生产中,依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预防或者减少热、冷应激反应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目前主要方法是采用物理法和营养调控法。物理法是根据THI来进行相关操作,当夏季THI超过设定阈值后,采用风扇、水帘、喷雾等方法降低舍内的环境温度。在冬季寒冷时期,当THI低于阈值后,对羊舍进行密闭和供暖处理来提高舍内温度。营养调控法是指通过饲料添加剂或者药物来暂时性地提高动物自身的耐热、耐寒能力,减少热、冷应激反应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21]。例如:热应激反应会使奶牛血液中的热应激蛋白70(HSP70)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而在日粮中添加甜菜碱和酵母铬可有效降低热应激状态下奶牛血液中的HSP70水平,从而减少热应激反应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22];冬季提高日粮营养水平,补充维生素C,可以提高鸡的抗冷应激能力,减少经济损失[23-24]。
综上所述,从外省引进的湖羊及川中黑山羊在华南地区饲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性问题,短期内生产性能较原产地有所下降,但有逐渐恢复的趋势。其中湖羊母羊的繁殖率容易受到高温高湿天气的影响,而川中黑山羊羔羊的死亡率在华南地区的冬季会明显上升。因此在饲养管理方面,湖羊应注意夏季高温季节的防暑降温,而川中黑山羊应加强冬季低温高湿阶段的羔羊保温工作。
致谢: 衷心感谢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11级农学1班学生参与了本论文的部分工作! -
表 1 不同处理对秧苗形态指标的影响1)
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rice seedling
表 2 不同处理对秧苗干物质质量的影响1)
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dry material mass of rice seedling
表 3 不同处理对秧苗根系特征的影响1)
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root traits of rice seedling
表 4 不同处理对秧苗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1)
Table 4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protective enzyme activities of rice seedling
表 5 外部形态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Table 5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outer morphology parameters
-
[1] 龚金龙, 张洪程, 李杰, 等.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及系统理论的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41742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sdkx201004014 [2] 官春云.现代作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 韦剑锋, 李生, 罗艺, 等.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生长及耐逆性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7): 949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znykx201207025 [4] 张卫星, 朱德峰, 林贤青, 等.不同播量及育秧基质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 28(1): 45-4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snyyj200701011 [5] 沈建辉, 邵文娟, 张祖建, 等.苗床落谷密度、施肥量和秧龄对机插稻苗质及大田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06, 32(3): 402-409. doi: 10.3321/j.issn:0496-3490.2006.03.015 [6] 潘圣刚, 黄胜奇, 江洋, 等.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11, 26(3): 134-13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bnxb201103027 [7] 李刚华, 李德安, 宁加朝, 等.秧苗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6): 610-616. doi: 10.3321/j.issn:1001-7216.2008.06.009 [8] 钱银飞, 张洪程, 郭振华, 等.壮秧剂不同用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08 (4): 82-87.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snykx200804008 [9] 姜心禄, 池忠志, 郑家国, 等.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机插秧育秧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 2007, 20(5): 95996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nnyxb200705017 [10] 姚雄, 杨文钰, 任万军.育秧方式与播种量对水稻机插长龄秧苗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6): 152-157. doi: 10.3969/j.issn.1002-6819.2009.06.029 [11] 张彦丽, 谷思玉, 曾祥书, 等.接菌壮秧剂对低磷土壤水稻秧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10): 2059-2064. doi: 10.3321/j.issn:1000-4025.2007.10.021 [12] 姚雄, 任万军, 蓝平, 等.氮肥与多效唑配合对稻麦两熟区机插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6): 1364-1371. doi: 10.3321/j.issn:1008-505X.2009.06.017 [13] 宋云生, 张洪程, 戴其根, 等.水稻钵苗机插秧苗素质的调控[J].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22): 11-22. doi: 10.3969/j.issn.1002-6819.2013.22.002 [14] 黎国喜, 袁红梅, 钟克友, 等.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研究: Ⅰ:超级稻专用壮秧剂对超级杂交稻成秧特性的影响[J].杂交水稻, 2008, 23 (6): 36-39. doi: 10.3969/j.issn.1005-3956.2008.06.015 [15]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6] SAS Institute. SAS Version 9. 1. 2, 2002-2003[M]. Cary, NC: SAS Institute Inc., 2003.
[17] 宋广树, 孙忠富, 孙蕾, 等.东北中部地区水稻不同生育时期低温处理下生理变化及耐冷性比较[J].生态学报, 2011, 31(13): 3788-379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txb201113025 [18] 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栽培[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 [19] 李武, 罗锡文, 黎国喜, 等. 浸种剂和灌溉对芽期人工低温下直播水稻幼苗质量的影响[M].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1(1): 87-90. [20] 沈建辉, 邵文娟, 张祖建, 等.水稻机插中苗双膜育秧落谷密度对苗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J].作物学报, 2004, 30(9): 906-912. doi: 10.3321/j.issn:0496-3490.2004.09.011 [21] PAN Shenggang, RASUL F, LI Wu, et al.Roles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on yield, grain qualities and antioxidant enzyme' s activities in super hybrid rice (Oryza sativa L.) [J]. Rice, 2013, 6(1): 9. doi: 10.1186/1939-8433-6-9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37
- HTML全文浏览量: 9
- PDF下载量: 2076